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正文

【焦点热闻】全域标准化看河南③丨苌家拳有了“标准打法”


(相关资料图)

□本报记者 曾鸣

“头如蜻蜓点水,拳似山羊抵头……”9月29日,国家级非遗苌家拳第八代传承人苌红军,站在舞台中央,讲述着动作要领。

苌家拳,是中国武术一个重要流派,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原三大拳派之一,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年代久远,典籍遗失,迫切需要对苌家拳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

“苌家拳在全国甚至国外都有很多人在习练,但是长期以来,没有一个标准,不利于传播推广。”苌红军说。

像苌家拳一样,各类非遗的标准化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新课题。非遗技艺千变万化,如何从中找到规律,制定统一标准?

“古人说‘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么改编,苌家拳都是基于几个固定的模式。掌握了这个核心,标准的制定就不难了。”荥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计量科科长李斌说。对苌家拳器械、套路进行规范,制定标准,既是根植传统、守正创新,又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荥阳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利用标准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2021年,苌家拳第一部分罗汉拳通过郑州市地方标准立项,今年6月,通过专家技术审查。苌家拳有了“标准打法”。

去年9月,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化工作,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成立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领域的地方标准制修订相关工作。郑州市非遗标委会自成立以来,已对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标准化制定,少林拳、嵩山宝剑等非遗项目都有了自己的“标准”。郑州也是全国首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标准的城市。

“目前,郑州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0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郑州市非遗标委会秘书长王洪伟说,非遗保护工作已逐步从“名录时代”过渡到了“标准化时代”,通过实施生产性保护,建立传统手工技艺关键技术标准,把标准应用于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中,能行之有效地服务非遗传承。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