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热门看点:中国环科院李海生:国家黄河中心建立协同平台,科技支撑保护黄河

6月5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山东论坛在山东济南举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环科院”)院长、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李海生在论坛上表示,国家黄河中心建立大兵团协同作战平台,科技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叠加,解决黄河问题要创新方法

李海生表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域生态类型多样,农牧业基础良好,能源资源相对富集,文化根基底蕴深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生态本底脆弱,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近1/3,中等以上生态脆弱区超过3/4。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和五大沙漠沙地,时刻面临着生态退化和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的威胁。

同时,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巨大,水资源极度短缺,总量仅占全国的2%,却支撑了全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和14%的经济总量。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环境质量总体差于全国,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在全国十大流域中最高。发展基础薄弱,能源化工产业集中,煤炭产量占全国的75%,工业固废、危废产生量均占全国的近一半。

“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叠加,保护黄河既是重大政治问题,又是重大社会问题,更是涉及复杂系统工程的重大科学问题。”他说,要解决黄河的问题,就需要创新组织机制和理论方法,构建解决区域复杂环境问题的新模式。“要坚持系统观念,探索环境领域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机制,目的是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协同攻关,共同解决黄河的问题。”

组建国家黄河中心,破解区域协同治理壁垒

李海生表示,中国环科院对黄河流域这一复杂系统进行了解构,要实现区域协同治理,目前存在区域、组织、学科、信息、技术五大壁垒。

据他介绍,中国环科院在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重大科技工程的研究中,曾提出和总结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比如提出“一点两圈三协同”理论框架,创新了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模型,构建了“1+X”组织模式和“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机制,实施协同作战,成功打破了组织、区域、信息、技术和学科五大壁垒。推动区域污染治理范式从过去的“切块式、片段化”向“协同式、整体性”的转变,破解了区域累积污染“治理反复、反复治理”的困局。大气攻关历时三年,科技助力京津冀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快速改善。

为科技助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生态环境部组建国家黄河中心,构建三层次立体化的“1+X”组织模式。一是由生态环境部相关业务部门组成的多部门融合的领导层;二是由中国环科院和国内优势科研单位组成的多学科交叉科技攻关团队;三是由黄河中心和驻点团队、地方政府、企业组成的社会多元共治网络。该模式实现了大兵团联合作战,“对上”支撑国家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科学决策,“对下”破解地方“有想法、没办法”的难题。

国家黄河中心将研究沿黄城市节水减污等问题

国家黄河中心针对黄河流域突出问题和科技需求,设置24个项目。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战略引领,搞清楚沿黄城市从黄河取了多少水、往黄河排了多少污,以及下一步如何节水、如何减污、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在沿黄九省区32个重点地级城市开展“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为地方“送科技、解难题,把脉问诊开药方”,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落地应用。同时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科研数据共建、共享、共用,破除信息壁垒,支撑黄河大保护。

目前,联合研究已汇聚超过120家优势单位、2000余名科技工作者。“黄河中心将发挥好把珍珠串成项链的那根绳的作用。”李海生说。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