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正文

“我家这十年”

那些年·这家人 杜雪娥一家 左尔汗一家 景文录一家 高振霞一家

现如今·这家人 杜雪娥一家 左尔汗一家 景文录一家 高振霞一家(本栏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核心提示

家是社会组织最小的单元,是人们生活的港湾,家庭的“微幸福”汇聚起来就是国家和人民的大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原大地上的一个个小家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有哪些精彩的故事?

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全国最美家庭和河南省最美家庭,听他们讲述这十年家中的变化,见证“大国小家”的幸福。

“清雪堂”里好家风

□本报记者 周晓荷

“看这娘儿俩,又出来遛弯儿啦!”5月12日一早,焦作市解放区一个小区里,有居民与手挽着手迎面走来的母子二人打招呼。老太太名叫杜雪娥,88岁高龄;陪她散步的是大儿子赵风禄,60多岁了。

在焦作市,杜雪娥家很有名气:41口人,四世同堂,团结和睦,儿孙们在学习上和工作岗位上都是一把好手。2020年,这个大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家庭兴旺,离不开良好家风。

早年间,全家人的生活依靠杜雪娥丈夫赵清武一个人的微薄工资,为了补贴家用,杜雪娥开荒种地,带领子女们上山割荆条、下河打石头,每当手里有钱了,她总是先给生病的婆婆抓药。父母的踏实肯干和拳拳孝心深深影响着子女们。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日子越来越红火,尤其是近十年,随着第三代成家立业,这个大家庭越来越兴旺,而良好的家风始终未变。2014年,全家人从老两口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作为家族称号,取名“清雪堂”,并且制作了“清雪堂”的家徽标志,明确了“清白做人、踏实做事、志存高远、心怀感恩”的十六字家训。

“清雪堂”定期开的“清雪堂大讲堂”、家族会议、家庭联欢会等活动把大家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了让孩子记住母亲的恩情,一个特别的生日仪式在“清雪堂”传承下来:每个人过生日都要给母亲行礼、洗脚;母亲给孩子发红包、苹果、鸡蛋,寓意着顺利、平安。

杜雪娥的外孙王汉晨说,“屋宽不如心宽,胆大不如心大”“兄弟团结心不烂,妯娌和睦家不散”,姥姥常说的这些“大白话”有“大智慧”,让大家的生活和睦幸福。

杜雪娥还带着孩子们成立了“清雪堂家庭教育基金”,用于资助社会上的贫困学生,多年来,他们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捐赠达50余万元,“清雪堂”的家风影响着更多人。

“不言之教”助成长

□本报记者 王绿扬

“老师,我最近总感觉压力很大,晚上睡不着。”5月13日上午,一名高三学生走进平顶山市第一高级中学心理咨询室,向教师景文录求助。

“最近学校受疫情影响封闭管理,加上高考临近,孩子们压力比较大,每天都有前来咨询的学生。”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景文录说。

“我曾是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这让我意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景文录说,2009年,他通过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考试,成为平顶山一高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在心理咨询中,他发现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家教不当或家庭教育欠缺的问题。“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景文录说,教育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家长的责任。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或许从景文录的家庭中可见一斑。景文录的妻子张俊芳是平顶山市六中的一名教师,夫妻俩有一对漂亮的双胞胎女儿。“孩子成长过程中,我和妻子努力给她们营造和谐、稳定、安静的家庭氛围,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让孩子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中长大。”

景文录告诉记者,他和妻子经常带女儿到博物馆参观,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央视的《今日说法》和每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是我家必看的节目。我们希望通过点滴细节引导孩子向上向善,使她们成为有家国情怀的人。”这十年对于景家来说收获满满,孩子们都已成才,目前大女儿景怡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小女儿景恬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攻读博士。

工作之余,景文录常受邀到社区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父母不一定学历高、能力强,我们能做的是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民族团结一家亲

□本报记者 徐东坡

“母亲节时,女儿会会给我打了电话,还非要给我买东西。”5月13日,左尔汗·阿不都热依木一说起孩子,就有说不完的话。

左尔汗·阿不都热依木资助了6名孤儿,会会是其中一个。多年来,她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都叫她“妈妈”。

“我8岁没了爸,17岁没了妈,老公也很小就没了父母。”左尔汗·阿不都热依木说,“对这些没人疼爱的孩子,我们迫切想给他们一个家。”

在濮阳市华龙区中原路与文明路交叉口,有一家新疆风格的饭店,门头上写着“民族团结饭店”,店主就是左尔汗·阿不都热依木夫妇。

20多年前,夫妻二人从新疆远赴濮阳创业。2004年,夫妻俩承包了一个饭店,但因多种原因没过多久就经营困难。关键时刻,房东刘怀柱和马秋霞这对汉族夫妇给了他们无私的帮助。“他们说,你们继续干下去,房租不用给了。”想起当时的情景,左尔汗·阿不都热依木热泪盈眶。

一家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孩子上学的开支,也都由刘怀柱夫妇资助。为报答这份恩情,左尔汗·阿不都热依木夫妇就认两位老人为干爸干妈,把他们当成了亲人。

由于左尔汗·阿不都热依木夫妇为人实在,物美价廉,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他俩不忘恩情,回报社会,积极参与当地公益慈善事业,发起了濮阳“墙上便饭”公益活动,还成立了慈善救助基金,资助孤儿和贫困学生、免费为环卫工提供午餐、看望慰问孤寡老人等,累计捐款捐物20余万元,架起了民族团结的友谊桥梁。

2016年,饭店迁了新址,左尔汗·阿不都热依木夫妇特意把新店起名“民族团结饭店”。虽然这几年生意并不好,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们多次给疫情防控一线人员送餐,前后投入3万余元。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左尔汗·阿不都热依木深情地说:“这里有我的干爸干妈,有我们的家人,有我们共同的家。”

用爱把苦酿成“蜜”

□本报记者 周青莎

她是一名普通农家妇女,但在漯河郾城区新店镇台西村方圆几十公里,提起高振霞,人人称赞她是“好媳妇”和“养殖能手”。十几年来,她以女性的坚韧和柔情撑起了家,用爱把苦酿成了“蜜”。

5月14日,记者拨通高振霞的电话时,她刚为瘫痪在床的丈夫料理完洗漱和大小便。“早上照顾他得3个多小时,但不擦洗干净怕他生褥疮。”电话那头,高振霞有点气喘吁吁,但语调温柔细腻,说得云淡风轻。

2009年,本来幸福的小家庭被一场意外彻底打乱:夫妻俩在湖南养蜂时,丈夫王会喜骑摩托车摔成了重伤。高振霞卖掉100多箱蜜蜂,才凑出20多万元手术费。虽然人保住了,却从此生活不能自理。33岁的高振霞一边在哥哥的服装店帮工,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

2010年,在亲戚的支援下,高振霞从20多箱蜜蜂开始养殖。5年后,成立了蜜蜂育种场。每天早上5点多,高振霞就起床了,照顾完丈夫,她要赶去10多公里外的几个蜂场,检查育种、指导技术。中午回家为丈夫做饭,下午再去蜂场,跟工人们一起装箱、发货,一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常常夜里11点多才能休息。

由于长期操劳,高振霞的双手布满了被蜜蜂蜇的伤口,手指弯曲变形,腰椎也出现了问题。乡亲们都觉得她这十几年过得太辛苦,她却说:“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算啥夫妻?”

十多年来,凭借坚强、乐观和勤劳,高振霞家的育种场规模已达700箱蜜蜂,王会喜也在她的照顾下,能够打理淘宝网店了……如今,家里在镇上盖起了两层小楼,周边不少群众也在她的带动下学会了养蜂技术,走上了致富路。

“希望能早点还清贷款,把俺家的日子过得像蜂蜜一样甜。”电话那头,高振霞笑着说。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