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正文

豫论场丨“西湖换柳”是一堂城市治理课

“西湖边的柳树得到保护,市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权利得以保障,这种和谐有效的沟通机制,是一座城市的宝贵财富。”

□本报评论员 赵志疆

“断桥边的柳树又回来了!”5月13日一大早,杭州很多市民在朋友圈转发这个消息。西湖景区管委会负责表示:备受市民游客关注的北山街(断桥—保俶路段)沿湖7棵柳树已补植完成,有市民反映柳浪闻莺入口区域已栽种的40棵柳树树径偏小,与原貌差异较大,现已紧急采购与原栽柳树品相接近的40棵柳树,很快将更换到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中国式审美中,婀娜多姿的柳树不仅有丰富的审美价值,而且寄托着无限的情感,对于西湖来说更是如此。“西湖十景”中,“柳浪闻莺”“苏堤春晓”都与柳树有关。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正因为如此,“西湖边的柳树被换成月季”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

针对此次事件,西湖景区管委会曾表示,柳树属强阳性植物,个别路段阳光条件差,一些长期得不到充足光照,出现老化、空洞、“驼背”和严重倾斜,部分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将柳树迁移,透出湖景。下一步,将在尊重专家、市民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挑选高度不高、造型优美的柳树进行补种。

随着补种的柳树陆续各就其位,此次事件也终于迎来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不过,一波三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反思——城市管理应该如何接受公众的评判和监督?

现在看来,“西湖边的柳树被换成月季”只是一种误会。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看,百病缠身的柳树不仅有碍观瞻,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从普通市民的角度来看,所谓“钱塘风月西湖柳”,柳树本身就是西湖文化的一部分,他们不仅习惯了眼前的风景,更沉醉于由此构建的精神家园。

那些患病的柳树换还是不换,这是个问题。怎样看待换不换,这是另一个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考验着城市治理能力水平。在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存在大量传统与现代、习惯与管理之间的矛盾,如果忽略了公共情感和公众参与决策的权利,好事未必能办好,也难以收获预期的良好效果。毕竟,城市治理的出发点是提高市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而不是走向公共情绪的对立面。尊重公众的决策参与权,意味着城市治理不仅要聆听公众的声音,还要接受公众的监督,而广泛科学的论证程序,正是兼顾城市治理效率与效果的关键。

通过此次事件,西湖边的柳树得到保护,市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权利得以保障,这种和谐有效的沟通机制,是一座城市的宝贵财富。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