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富 > 正文

自主创新构建“超级大脑”的那些事儿

前不久,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此次发射任务不仅是中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首型固体捆绑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首飞,也是中国首个智慧化发射场,第一次执行航天发射任务。承担这一创新项目的,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科研攻关团队。
    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山西晚报记者对该团队进行了专访。
    设计构架团队:突破思维合纵连横发射场系统运行复杂而有序,工种配合难度极高、专业种类分项极多、系统融合难度极大。如何构建系统自运行体系,打通各专业软件接口,实现外部信息系统数据无缝接入,实现新增系统设备无限扩展,实现运维、指挥、决策链路无缝融合,工程实施采用何种构架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接到任务后,他们经过仔细调研论证,启用“指挥决策信息支撑能力团队”核心人员,迅即开展深入的系统实施论证工作。
    团队中,以四室高级工程师赵文想、工程师郭斯檀为代表的技术人员,具备智慧OA、体系管理一体化设计等建设经验,具备多系统融合建设、信息系统规划设计等丰富的软硬件系统工程设计能力,对信息融合、系统融合、人机结合具有深刻的理解。
    为实现智慧发射场最简化对接外部系统,以最先进和最快速的技术体系支撑目标实现,赵文想、郭斯檀逐字逐句推敲建设要求,每一项功能都考虑前后关联,调研国内各类单位,请教中心各级专业资深人士,通过对既往信息工程的认真总结,硬生生把自己从“外行”变成了“内行”,编制了工程建设总体方案,提高了智慧发射场系统的数据实时性、对接便捷性和扩展无限性。
    当看到计算机屏幕上一页页数据在闪过、一个个字符在跳动,发射流程在大屏幕上一览无余准确呈现,发射全程各项工作结果准确报告,指挥口令准确自动执行,团队所有人员内心都久久不能平静。
    技术攻关团队:智慧接入打破“信息孤岛”航天发射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融合体,为保障火箭测试工作顺利进行、火箭发射圆满成功,地面设施设备需要协同配合工作,需要统一的调度指挥操作。以该部二室工程师黄文韬为首的团队人员经过调研设计,最终采用某先进技术来解决数据融合难题,打通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
    黄文韬作为该团队负责人,多年从事航天发射保障工作,工作经验丰富、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特别擅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每当其他人员把不准方向,面对多个方案无法抉择时,作为总体设计人员,他总会在给出意见后,坚定地说:“这个功能和实现方法就按照我说的做,肯定没有问题。”面对高强度工作和时间紧迫的矛盾冲突时,为确保系统能够顺利完成开发并保障发射,黄文韬一边鼓励团队,一边身体力行带动大家,大家一起加班,一起熬夜,平时工作“996”,关键阶段“007”。
    黄文韬不只是带动项目前进的火车头,他还是一把善于攻坚克难的尖刀利刃。对于如何实现设备流程与指挥的结合关系,大家没有开发思路,不解决这个困难系统就无法进一步开发。为解决这个困难,他充分利用自己技术专长,熬了好几个通宵,先后画了几十张逻辑设计图,不断推演推翻,再推演再推翻,最终设计出了适用于智慧发射场的流程图。
    因为工作原因,黄文韬一年到头很少在家,未陪过爱人产检的他,是他女儿日记中“总在出差的爸爸”。在单位同事眼中,他是那个永远守在工作一线,舍小家、为大家,献身航天、勇往直前的科技尖兵。当火箭成功升空的那一刻,他为自己的工作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智慧应用场景开发团队:虚拟现实打造“身临其境”该部二室工程师李斌博士带领的团队,负责智慧应用场景的开发及技术协调工作。为建设贴合实际的发射场,在建设之初,团队人员就以设计图纸作为基础,利用三维技术进行建模还原。项目竣工后,团队在现场对实景进行勘测拍摄,将设备样式贴入模型中。最后,他们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成功搭建了物理建筑模型,直观可视化还原内外环境。
    入职以后,李斌结合自身专业特长,针对航天发射场地面设备保障问题,选择建模与仿真技术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他身为技术负责人,先后完成多套设备的建模与仿真工作。2019年,李斌受单位委派赴科研院所学习,利用来之不易的机会抓紧学习,虚心向专家请教交流,那段时间的学习为李斌后续承担智慧应用场景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破解制约设备的技术难题,李斌还和同事黄凯一起学习场景感知、数据融合算法等新知识,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更加坚定了李斌参与智慧应用场景开发的决心和信心。智慧发射场系统建设初期,李斌和黄凯主动请缨,积极参加项目建设工作,参与项目开发,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智慧场景功能的开发中,得到了单位领导的一致认可。
    智慧发射场系统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尚属首次,其研制难度可想而知。尽管前路坎坷,但是李斌坚信这条路是光明的。为了智慧场景的功能拓展,李斌和黄凯又投入到了新的项目开发中,在他面前技术的突破永远是对他最大的嘉奖。
    测发流程优化团队:追求高效分析研判该部二室工程师王菲,主要负责智慧发射场某系统的控制系统开发和优化流程工作。任务过程中,系统状态与设备运行情况是发射场关注的重点,如何抓住这些关键信息,是她的工作突破口。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王菲有五个月时间前半夜从来没入睡过。她积极与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讨论运行原理、调试设备、设计界面等,最终制定流程方案。她觉得,同事们一直帮助着自己,如果自己所说的所做的,对别人有所帮助,自己也是开心的,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从合练到首飞,王菲夙兴夜寐、废寝忘食,不仅自己负责的系统运行良好无差错,还为地面设备状态安全判断、故障诊断等作出了贡献。
    高级工程师岳守体带领薛甫成和李鹏负责智慧发射场某系统的开发和对接工作。经过半年艰苦奋战,他们高质量完成了软硬件的调试任务,系统在首次合练中便顺利实现了目标。打破传统,跳出“舒适区”,犹如逆水行舟一般,每一步都得拼尽全力。他们打破传统模式,以“替代与超越”岗位操作人员为目标,将岗位操作人员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关键数据的可量化处理机制,确保流程最优化。此外,还立足于实现数据信息的综合利用、态势感知与辅助决策等功能,为开发人员深入讲解设备原理、核心经验,实现了数据统一获取、信息融合,尽一切努力让智慧发射场系统成为信息完善、数据准确、功能全面、智能化程度较高的信息中枢和阵地大脑。
    辅助决策团队:智能识别风险预警该部二室高级工程师熊万忠、李耀凯和张安理负责智慧发射场系统辅助判读和辅助决策的开发和对接工作。他们的工作目标是使系统实时监测设备的各类动态信息,并设定触发异常预警,为用户提供故障预警和风险识别。
    刚接到这个任务时,作为发射场“老人”的他们,想到智慧发射场为首次设计、开发和建设,没有先期成熟经验借鉴,应用的技术涉及最为前沿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担心难堪重任,也犹豫过、彷徨过,但想到参与智慧发射场建设的重大意义,当仁不让地接下了这个任务。前期项目论证时,面对研制厂家不熟悉地面设施设备的情况,熊万忠、李耀凯和张安理利用自身经验丰富的优势,详细梳理各设备工艺流程,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智慧发射场建设项目进入到最为紧张的现场调试阶段后,他们主动内部协调轮换,密切配合工作,积极出谋划策。每一个逻辑的想法与实现,都是经过多次的斟酌与凝练,保证最大可能为决策人员提供支持。最终,他们用自己坚实的脚步,践行了一个发射场科研人员的使命,用忘我的工作精神,为发射场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光和热。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中国正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变,保持中国在航天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在信息化技术、智能计算技术方面领跑,智慧发射场的建设势在必行。千锤百炼、精益求精,航天科技战线上的这支精兵团队用昂扬的斗志、严谨的作风,刻苦攻关,不惧艰难,坚持科研创新,把全部的工作重心都倾注到了智慧发射场建设上来,探索了一条使发射场从数据化、信息化到数字化、智慧化的新路,为后续的发射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西晚报记者 郭卫艳 通讯员 郭希玲 成子龙 王亚东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超级大脑 自主创新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